形容相同功能的成语(170个)

  • 不差累黍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累黍:是古代两种很小的重量单位,形容数量极小。形容丝毫不差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权经重者不失黍累。”

  • 不谋而合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谋:商量;合:相符。事先没有商量过,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既传》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:“今诸将不谋而同,似有天数。”

  • 不约而同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约:相约。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应对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。”

  • 步调一致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步调:行进的步伐。比喻行动和谐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整顿党的作风》:“在这种种方面,都应该提高共产主义精神,防止宗派主义倾向,使我们的党达到队伍整齐,步调一致的目的,以利战斗。”

  • 百喙如一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众口一辞。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,看法或意见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王夫之《孝烈传》:“唯习闻湘人之言,百喙如一者若此。”

  • 百虑一致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易·系辞下》:“天下何思何虑,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。”

  • 抱成一团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保持一致,行动起来像一个人。形容关系极为亲密。

    成语出处:程树榛《大学时代》:“刘向明和另外两人,抱成一团,异想天开地搞什么科学研究,在同学中造成很坏的影响。”

  • 传闻异辞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传闻:原指久远的事,后指听来的传说;异辞:原指措词有所不同,后指说法不一致。指传说不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“所见异辞,所闻异辞,所传闻异辞。”

  • 参差不一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。同“参差不齐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·礼志上》:“至于嗣位之君,参差不一,宜有定制。”《隋书·后妃传》:“周公定礼,内职始备列焉。秦、汉以下,代有沿革,品秩差次,前史载之详矣。齐、梁以降,历魏暨周,废置益损,参差不一。”

  • 大同小异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大体相同,略有差异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”

  • 敌忾同仇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”。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”。

  • 道合志同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·魏·曹植《陈审举表》:“昔伊尹之为媵臣,至贱也;吕尚之处屠,至陋也。及其见举于汤武、周文,诚道合志同,玄谟神通。”

  • 叠矩重规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规与规相重,矩矩与相迭,度数相同,完全符合。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,后形容模仿、重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蜀书·郤正传》:“君臣协美于朝,黎庶欣戴于野,动若重规,静若迭矩。”

  • 迭矩重规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规与规相重,矩矩与相迭,度数相同,完全符合。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,后形容模仿、重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三国志·蜀书·郄正传》:“君臣协美于朝,黎庶欣戴于野,动若重规,静若迭矩。”

  • 发言盈庭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,意见纷纷,得不出一致的结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 小雅 小旻》:“发言盈庭,谁敢执其咎。”

  • 伏而咶天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咶:以舌舔物。伏地以舌舔天。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,无法达到目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荀子·仲尼》:“辟之是犹伏而咶天,救经而引其足也。”

  • 法无二门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法律统一,前后一致,不能随意变通。同“法出一门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金史·高德基传》:“有犯罪当死者,宰相欲从末减。德基曰:‘法无二门,失出犹失入也。’不从。”

  • 法出一门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法律统一,前后一致,不能随意变通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艺文类聚》卷五四引晋杜预《奏事》:“法出一门,然后人知恒禁,吏无淫巧,政明于上,民安于下。”

  • 各执一词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执:坚持。各人坚持各人的说法。形容意见不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巴金《春》:“她看见王氏和觉民各执一词,不能断定谁是谁非。”

  • 攻守同盟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,战时彼此联合进攻或防卫。现多指坏人互相订约,为掩盖罪恶而一致行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十八回:“可惜后来伊藤博文到津,何太真受了北洋之命,与彼立了攻守同盟的条约,我恐朝鲜将来有事,中、日两国,必然难免争端吧。”

  • 毫发不爽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毫:细毛;发:头发;爽:差错。形容一点不差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邑人》:“呼邻问之,则市肉方归。言其片数斤数,毫发不爽。”

  • 毫无二致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二致:两样。丝毫没有什么两样。指完全一样。

    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断断集 屈原时代》:“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,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,实在是毫无二致。”

  • 呼吸相通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认识一致,利害相关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卷九:“犹臂指之相使,犹呼吸之相通也。”

  • 患难与共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。指彼此关系密切,利害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·魏·曹植《求自试表》:“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,诚与国分形同气,忧患共之者也。”

  • 毁誉不一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毁誉:诋毁和称赞;不一:不一样,不一致。有人说好,有人说坏,说法不一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17回:“外臣毁誉不一,俱着各自据实奏闻。”

  • 毁誉参半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说坏话的和说好话的各占一半。表示对人的评价没有一致的意见。

    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管子传·自序》:“管子亦毁誉参半。”

  • 合胆同心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同心同德。

    成语出处:天地会《共同和合歌》:“和气自然兄弟众,合胆同心拜五人。”

  • 精诚团结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精诚:真诚。一心一意,团结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茅盾选集 杂感二题之二》:“唯有盟国的精诚团结,才能赢得和平。”

  • 举国一致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全国上下,团结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论持久战》:“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,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。”

  • 聚精会神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会:集中。原指君臣协力,集思广益。后形容精神高度集中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·王褒《圣主得贤臣颂》:“聚精会神,相得益(章)彰。”

  • 谨终如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谨慎小心、始终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·楼钥《签书枢密院致仕赠资政殿学士正惠林公神道碑》:“心与天通,动有阴相,谨终如始,视险若夷。”

  • 谨终慎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谨慎小心、始终一致。同“谨终如始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解缙《瑞应歌辞序》:“谦恭抑畏,谨终慎始,巍巍蔼蔼,不可悉记。”

  • 口不应心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应:符合。心口不一致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八:“官人,你昨夜恁般说了,却又口不应心,做下那事!”

  • 离心离德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思想不统一,信念也不一致。指不一条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书·泰誓中》:“受(纣)有亿兆夷人,离心离德。”

  • 利害相关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礼·夏宫·职方氏》:“周知其利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