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关调查报告的成语(49个)

  • 背水一战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背水:背向水,表示没有退路。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中说,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,穿出井陉口,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,与敌人交战。韩信以前临大敌,后无退路的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,结果大破赵军。

  • 不耻下问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,而不觉得不好意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

  • 报仇雪耻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报复冤仇,洗刷耻辱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水浒传》第九八回:“主女琼英,素有报仇雪耻之志。”

  • 卑宫菲食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宫室简陋,饮食菲薄。旧时用以称美朝廷自奉节俭的功德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论语·泰伯》:“禹,吾无间然矣!菲饮食,而致孝乎鬼神;恶衣服,而致美乎黻冕;卑宫室,而尽力乎沟洫。”

  • 残兵败将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战败了的部队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邵璨《香囊记·败兀》:“我如今连被岳家军杀败,收聚些残兵败将,济不得事,目下就要拔营回去如何?”

  • 出谋划策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谋:计谋;划:筹划。制定计谋策略。指为人出主意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:“汝依违观望其间,并不见出奇画策,无非因人成事。”

  • 大获全胜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获:擒获俘虏,夺取敌方辎重;全:完全。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古今小说·葛令公生遣弄珠儿》:“唐兵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,走得快的,逃了性命,略迟慢些,就成沙场之鬼……梁家大获全胜。”

  • 胆小怕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胆子非常小,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,怕惹麻烦。

    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9回:“谁知四下里物色遍了,遇着的,倒大多数是醉生梦死、花天酒地的浪子,不然便是胆小怕事、买进卖出的商人。”

  • 胡说八道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十八回:“你那曾见《素问》、《难经》、《本草》、《脉诀》,是甚般章句,怎生注解,就这等胡说乱道,会甚么悬丝诊脉!”

  • 家学渊源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北史·江式传》:“式少专家学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管宁传》:“测其渊源,览其清浊,未有厉俗独行若宁者也。”

  • 骄傲自满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看不起别人,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·王明清《挥麈后录》卷八:“既登宥密,颇骄傲自满。”

  • 举棋不定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拿着棋子,不知下哪一着才好。比喻犹豫不决,拿不定主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弈者举棋不定,不胜其藕。”

  • 决一死战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对敌人拼死决战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 文宗本纪》:“周天爵素称勇敢,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,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。”

  • 里应外合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应:接应;合:配合。外面攻打,里面接应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·杨梓《豫让吞炭》第三折:“反被韩,魏同谋,里应外合,决水淹我军,甲士溃乱,死者山积。”

  • 你死我活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不是你死,就是我活。形容斗争非常激烈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·无名氏《度柳翠》第一折:“世俗人没来由,争长竞短,你死我活。”

  • 念念不忘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念念:时刻思念着。形容牢记于心,时刻不忘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朱子全书·论语》:“言其于忠信笃敬,念念不忘。”

  • 山摇地动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山和地都在动摇。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宋书 五行志五》:“大明六年七月甲申,地震,有声自河北来,鲁郡山摇地动。”

  • 四分五裂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不完整,不集中,不团结,不统一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:‘魏南与楚而不与齐,则齐攻其东;东与齐而不与赵,则赵攻其北;不合于韩,是韩攻其西;不亲于楚,则楚攻其南: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。’”

  • 缩头缩脑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害怕不敢向前,或胆小不敢出头负责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 “碰壁”之后》:“但是我也说明了几句我所以来校的理由,并要求学校当局今天缩头缩脑办法的解答。”

  • 十年生聚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培养实力,为报仇雪耻作长期的准备。

    成语出处: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教训,二十年之外,吴其为沼乎! 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左传·哀公元年》

  • 威风凛凛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威风:威严的气概;凛凛:严肃,可敬畏的样子。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回:“看那少年,生得身长八尺,浓眉大眼,阔面重颐,威风凛凛。”

  • 文如其人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·苏轼《答张文潜书》:“子由之文实胜仆,而世俗不知,乃以为不如;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,其文如其为人。”

  • 心悦诚服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悦:愉快,高兴;诚:硬实。由衷地高兴,真心地服气。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以力服人者,非心服也,力不赡也;以德服人者,中心悦而诚服也,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。”

  • 以一当十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当:相当。一个人抵挡十个人。形容军队英勇善战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一而当十,十而当百,百而当千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,楚兵呼声动天,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。”

  • 义不容辞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容:允许;辞:推托。道义上不允许推辞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十七:“承姑丈高谊,小婿义不容辞。”

  • 引经据典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·荀爽传》:“爽皆引据大义,正之经典。”

  • 渔翁之利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渔人之利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一回:“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,俄、德出为调停,借收渔翁之利,大局又为之一变。”

  • 凿壁偷光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。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匡衡字稚圭,勤学而无烛,邻舍有烛而不逮。衡乃穿壁引其光,以书映光而读之。”

  • 瞻前顾后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瞻:向前看;顾:回头看。看看前面,又看看后面。形容做事之前考虑周密慎重。也形容顾虑太多,犹豫不决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楚·屈原《离骚》:“瞻前而顾后兮,相观民之计极。”

  • 枕戈待旦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戈:古代的一种兵器;旦:早晨。意思是立志杀敌,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。形容时刻准备作战,

    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刘琨传》:“吾枕戈待旦,志枭逆虏。”

  • 直抒己见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 方苞《与李刚主书》:“倘鉴愚诚,取平生所述訾謷朱子之语,一切稚芟,而直抒己见,以共明孔子之道。”

  • 尝胆卧薪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薪:柴草。睡觉睡在柴草上,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。形容人刻苦自励,发奋图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越王勾路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”

  • 摩拳擦掌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战斗或劳动之前,人们精神振奋,跃跃欲试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·康进之《李逵负荆》第二折:“俺可也~,行行里按不住莽撞心头气。”

  • 甜言蜜语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象蜜糖一样甜的话。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·马致远《岳阳楼》第二折:“化一盏茶吃,你可是甜言蜜语的,出家人那里不是积福处。”

  • 焚舟破釜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釜:古代用的锅。烧掉船只打破锅。比喻坚决不能动摇的决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·颜竣《为世祖檄京邑》:“支军别统,或焚舟破釜,步自姑熟,或迅楫芜湖,入据云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