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历史故事的成语
  3. 既生瑜何生亮

既生瑜何生亮

正史上并无过节,也无正面交锋,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,诸葛亮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,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。而周瑜病逝后,蜀国来吊唁的是庞统,也不是诸葛亮。

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:既生瑜何生亮

  东汉后期,曹操称雄一方向北灭了大敌袁绍统一了北方。之后几经展转灭的大大小小数个诸侯。但与此同时枭雄刘备为了自己的势力也在不断努力,但终不敌曹操而败北……谋士诸葛亮提出连孙抗吴之论,被刘备采纳了。果然说服了孙权后,凭借着诸葛亮,周瑜之智,以及庞统徐庶等的协助终于在赤壁大败曹操……此时,兴奋之余孙刘联盟节立灭曹,但是终归在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。可怜的周瑜还不知道…想要一举占据曹操的荆州势力,但却被聪明的诸葛亮抢了先…尽管他妄图强攻但是还是被赵云的部队射回,而且他也中了箭……..周瑜总是不甘心,几次追要荆州总是无功而反…孙权爱惜周瑜让鲁肃替他去要荆州但仍是无功而反。情急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计,但是反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其陪了夫人又折兵。当周瑜再次与刘备方面谈判时,刘备以取下西川为约再度粉碎了周瑜的思想…终于,他要和刘备翻脸了。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计,灭了刘备。但是这个计谋还是逃不过诸葛亮的眼睛……终于周瑜又失败了……但是聪明的诸葛亮却认为还是不够……因为他要去掉这个劲敌…..于是乎诸葛亮又落井下石的在信中讥讽周瑜……终于,随着一声既生瑜,何生亮的叹息,周瑜去了………以上就是既生瑜,何生亮的来历。当然在现在他的寓意已经引申为叹息一山还比一山高的意思了

  “既生瑜,何生亮”包含了周瑜怎样的感情?

  表现的应该是周瑜的无奈,和自己不能称雄当时社会的首屈一指的人物的遗憾。

  “既生瑜何生亮”是冤案

  戏剧舞台上周瑜是小生,而诸葛是老生扮相,但历史上的诸葛亮比周瑜小6岁。而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历史真相远非年龄错位这么简单。

  《三国演义》把周瑜描写成嫉贤妒能、心胸狭窄的典型,他对才智超过自己的诸葛亮,千方百计加以谋害,结果反中了诸葛亮的谋算,临死长叹,“既生瑜,何生亮。”小说对瑜、亮二人在赤壁之战前后一连串的斗智、斗法写得丝丝入扣,极为生动,并把诸葛亮在《三国演义》中“智绝”的地位表现到极致。

  事实上,历史上的周瑜不仅容貌出众,风流儒雅,讲求生活品位,还是一位胸怀韬略、英勇善战、屡建奇功的杰出将领。孙权赞他“有王佐之资”,称帝时还念念不忘,“孤非周公瑾,不帝矣”。

  至于其气量,简直可以用宽容大度来形容,《江表传》记载:“(老将程普)颇以年长,数凌辱瑜,瑜折节容下,终于与较。普后乃告人曰:‘与周公瑾交,若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’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。”。又据裴松之注《三国志·周瑜传》记载,刘备一次与孙权谈及周瑜,也说他“气量广大”。所谓“三气周瑜”,只不过是小说家的杜撰罢了,却成为周郎身后数百年来的最大冤案。

  周郎诸葛两人在正史上并无过节,也无正面交锋,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,诸葛亮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,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。而周瑜病逝后,蜀国来吊唁的是庞统,也不是诸葛亮。

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:卜昼卜夜

  春秋时期,陈国的国君将太子御冠杀死,公子敬仲见势不妙,抽身往齐国而逃。齐国之主齐桓公不但不轻视这个落难之人,还非常器重他,想封他为卿士。可是敬仲说什么也不肯接受,非常客气地辞谢道:

  “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,如果您能够宽宏地饶恕我,把我置于您的政治庇护之下,使我免于一死,这就是对我的极大恩惠。我怎么还敢接受贵国的高官呢?如果我不知足而应承您的要求,齐国官员们一定会看不下去,会起来谴责我,所以我请您收回成命!”

  齐桓公听罢敬仲一席话,觉得他说得句句在理,就更加喜欢他了,于是封他为工正之职,负责管理各种工匠。敬仲觉得自己刚刚拒绝做高官,现在对较低职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辞了,也就接受了下来。

  齐桓公对敬仲非常好,两人常在一块饮酒作乐。一次,敬仲请齐桓公到他府中饮酒,两人的酒量都很大,再加上聊得痛快,所以一直喝到天黑。齐桓公还觉得没喝够,就给仆人下达命令:“点上蜡烛,我们还要再喝几杯!”

  敬仲懂得礼仪,知道再喝下去就与礼仪不合,会招来群臣的非议,就委婉地说:“国君,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,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,不知是否吉利。我实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!”

  齐桓公本想接着喝下去,但敬仲的几句有理有节的话让他感到无话可说,只得登车回宫,敬仲将国君送到门外,礼数甚恭。

  以后,人们听说了这件事,都说敬仲做得对,并对他大加称赞:“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,饮酒怎么能一点儿限度都没有,与君主饮酒更不能唆使国君喝起来没够,待君有礼才是真正的仁义双全呀!”

  ◎成语释义

  常用来形容宴乐没有限度,无休无止,从白天玩到黑夜。

  ◎故事出处

  《左传·庄公二十二年》:“臣卜其昼,未卜其夜,不敢。”

  ◎出处译文

  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,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,不知是否吉利。我实在不敢再陪您喝酒啦!

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:难兄难弟

  东汉时期,颍川地方有个叫陈实的人,生在贫家,自幼好学,办事公道。后来在太邱县做了县官,更是廉洁奉公,断事公平,百姓很佩服他。他的生活十分简朴,家里没有仆人。他的大儿子元方,小儿子叫季方,也有很高的德行。陈实出门办事,大儿子在前边拉车,小儿子拿着手杖在后面,路上行人见了,无不称赞他们。

  有一次,家里来了一位客人,问季方说:“你的父亲有何功德?他的名声为啥这样高啊?”季方答道:

  “我父亲比如一棵生在泰山之傍的桂树,上有万仞之高,下有不测之深,上为甘露所沾,下为源泉所润。在这种情况下,桂树哪里知道泰山之高、源泉之深呢?所以我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功德。”他的一席话把客人说得面红耳赤。

  元方的名气也十分大,后来他被朝廷任命为侍中,又想让他当司徒官,但是他不干,朝廷又封他为尚书令。因为陈实、元方、季方的声望极高,当时豫州的城墙上,都画着他们父子三人的图像,让百姓学他们的品德。

  元方有个儿子叫长文,季方有个儿子叫孝先。有一次,他们为自己父亲的功德而争论起来,都说自己的父亲功德高,争来争去没有结果,便一同来请祖父陈实裁决。陈实想了一会儿,对两个孙子说:“元方难为兄,季方难弟。他俩的功德都高,难以分出上下啊!”两个孙子满意而去了。

  边读边想:这个故事出自《后汉书·荀韩陈列传》和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。后来“难兄难弟”的含义,已经发生变化。现在则用它指两个人同样恶劣,或二人处于相似的困难境地。

展开查看所有  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本人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cu2you.com/cy-lishi/5987ae2a6313aa5a2e49d4ad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