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容只说好不说坏的成语大全(74个)

  • 不耻下问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,而不觉得不好意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”

  • 不愤不启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愤: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。启:启发。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
  • 不悱不发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悱: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。发:启发。指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时,不去启发他。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。”

  • 不知老之将至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。形容人专心工作,心怀愉快,忘掉自己的衰老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
  • 操纵自如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,毫无阻碍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 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一回:“若遇风平浪静的时候,他驾驶的情状,亦有操纵自如之妙。”

  • 成人之美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成:成就。成全别人的好事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小人反是。”

  • 成事不说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说:解说。原指事情已成,不要在解说;后指事情已过,不要再解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闻之曰:‘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’”邢昺疏:‘事已成不可复说也。’

  • 成事不说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说:解说。原指事情已成,不要在解说;后指事情已过,不要再解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子闻之曰:‘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’”邢昺疏:‘事已成不可复说也。’

  • 触类旁通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触类: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;旁通:相互贯通。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,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”

  • 待价而沽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沽:卖。等有好价钱才卖。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子罕》:“沽之哉!沽之哉!,我待贾者也。”

  • 当仁不让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原指以仁为任,无所谦让。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,不推让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当仁,不让于师。’”

  • 洞若观火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洞:透彻。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,好象看火一样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尚书·盘庚上》:“予若观火。”

  • 阿谀奉承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阿谀:用言语恭维别人;奉承:恭维,讨好。曲从拍马,迎合别人,竭力向人讨好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·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八回:“他却小器易盈,况且是个小人,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。”

  • 发愤忘食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努力学习或工作,连吃饭都忘了。形容十分勤奋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
  • 分崩离析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崩:倒塌;析:分开。崩塌解体,四分五裂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。”

  • 过犹不及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过:过分;犹:象;不及:达不到。事情做得过头,就跟做得不够一样,都是不合适的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先进》:“子贡问:‘师与商也孰贤?’子曰:‘师也过,商也不及。’曰:‘然则师愈与?’子曰:‘过犹不及。’”

  • 诲人不倦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诲:教导。教导人特别耐心,从不厌倦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
  • 诲人不倦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诲:教导。教导人特别耐心,从不厌倦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何有于我哉?”

  • 昏天黑地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天色昏暗。也比喻社会黑暗混乱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八回:“真乃是慌不择路,赶了几日旱路,又搭船走,昏天黑地,一直走到浙江乌镇地方。”

  • 祸起萧墙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萧墙: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。指祸乱发生在家里。比喻内部发生祸乱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
  • 季孙之忧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季孙:鲁国大夫;忧:忧患。指内部的忧患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

  • 见贤思齐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里仁》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

  • 精益求精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精:完美,好;益:更加。好了还求更好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《诗》云: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。’其斯之谓与?”宋·朱熹注:“言治骨角者,既切之而复磋之;治玉石者,既琢之而复磨之,治之已精,而益求其精也。”

  • 久而久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28回:“万一多嘴多舌,露出话来,人家一个年轻娃子,知他性情怎样的?久而久之,慢慢知晓便罢。”

  • 举一反三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反:类推。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
  • 老之将至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·陈亮《谢胡参政启》:“少不如人,所向墙壁;老之将至,乃罣网罗。”

  • 默而识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默:不语,不说话。识:记。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。

    成语出处:

  • 三思而后行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三:再三,表示多次。指经过反复考虑,然后再去做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·公冶度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”

  • 三思而行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三:再三,表示多次。指经过反复考虑,然后再去做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·公冶度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”

  • 杀身成仁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成:成全;仁:仁爱,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。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。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志士仁人,无求生以害仁,有杀身以成仁。”

  • 赏罚分明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该赏的赏,该罚的罚。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·王符《潜夫论·实贡》:“赏罚严明,治之材也。”《汉书·张敞传》:“敞为人敏疾,赏罚分明。”

  • 师道尊严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本指老师受到尊敬,他所传授的道理、知识、技能才能得到尊重。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、庄严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凡学之道,严师为难。师严然后道尊,道尊然后民知敬学。”

  • 四分五裂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不完整,不集中,不团结,不统一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:‘魏南与楚而不与齐,则齐攻其东;东与齐而不与赵,则赵攻其北;不合于韩,是韩攻其西;不亲于楚,则楚攻其南: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。’”

  • 三省吾身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省:检查、反省;身:自身。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,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曾子曰:‘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’”

  • 温故知新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温:温习;故:旧的。温习旧的知识,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。也指回忆过去,能更好地认识现在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论语·为政》:“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”汉·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温故知新已难,而知德者鲜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