带王的字形容的成语(58个)

  • 霸王风月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 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五回:“今主上催花,与众不同,能用火攻,可谓‘霸王风月’了。”

  • 称王称霸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王:帝王;霸: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。比喻凭借权势横行一方,或狂妄地以首脑自居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魏·曹操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:“设使国家无有孤,不知当几人称帝,几人称王。”宋·汪元量《读史》:“刘项称王称霸,关张无命无功。”

  • 成王败寇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旧指在争夺政权斗争中,成功了的就是合法的,称帝称王;失败了的就是非法的,被称为寇贼。含有成功者权势在手,无人敢责难,失败者却有口难辩的意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柳亚子《题战史》诗:“成王败寇漫相呼,直笔何人纵董狐。”

  • 耻居王后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文艺传上·王勃》:“勃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,天下称‘王、杨、卢、骆’,号‘四杰’。炯尝曰:‘吾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’

  • 帝王将相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皇帝、王侯、及文臣武将。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且壮士不死即日已,死即举大名耳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!”

  • 大水冲了龙王庙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本是自己人,因不相识而相互发生了冲突争端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七回:“大水冲了龙王庙,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咧!”

  • 当刑而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汉书·黥布传》:“少时客相之,当刑而王。及壮,坐法黥,布欣然笑曰:‘人相我当刑而王,几是乎?’”

  • 敌王所忾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自己的敌人而加以讨伐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左传·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杨伯峻注:“王之所恨怒者,诸侯亦以之为仇敌而伐之。”

  • 独立王国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抵制或不服从上级领导的行政区域或单位。

    成语出处:陶菊隐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七十八章:“所谓政治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巡阅使毫没有区别,目的在地割据一方,形成独立王国。”

  • 鹅王择乳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择其上乘精华。

    成语出处:水乳同置一器,鹅王仅饮乳汁而留其水。事见《祖庭事苑》卷五。清·钱谦益《与素华禅师书》:“《宗镜》删订,非鹅王择乳不能具此心眼。”

  • 封胡遏末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优秀子弟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贤媛》:“一门叔父,则有阿大、中郎,群从兄弟,则有封胡、遏末,不意天壤之中,乃有王郎。”

  • 富埒王侯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埒:同等。富有的程度与国王诸侯相当。形容非常富有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平淮书》:“故吴诸侯也,以郡山铸钱,富埒天子。”

  • 公子王孙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旧时贵族、官僚的子弟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,右摄丸,将加己乎十仞之上,以其类为招。”

  • 顾左右而言他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看着两旁的人,说别的话。形容无话对答,有意避开本题,用别的话搪塞过去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曰:‘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?’王顾左右而言他。”

  • 老王卖瓜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自己称赞自己的货色好或本领高强。

    成语出处:杨啸《大字报》:“这是我出的大字报呵!那不成了老王卖瓜,自卖自夸了吗?”

  • 买王得羊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①指想买王献之字,却得到了羊欣的字。意为差强人意。②指摹仿名人的字画虽然逼真而终差一等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·张怀瑾《书断》:“时人云:‘买王得羊,不失所望。’”

  • 目无王法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不把国家的法律放在眼里。指人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三回:“他如何敢拿了去,要起赎身的价银来,目无王法已极。”

  • 内圣外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,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。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庄子·天下》:“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,以自为方。”

  • 普天之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整个天下;遍天下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·小雅·北山》: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”

  • 擒贼先擒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。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·杜甫《前出塞》诗之六:“射人先射马,擒贼先擒王。”

  • 齐王舍牛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帝王对臣民怀有恻隐之心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王(齐宣王)坐于堂上,有牵牛而过堂下者,王见之,曰:‘牛何之?’对曰:‘将以衅钟。’王曰:‘舍之。吾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’对曰:‘然则废衅钟与?’曰:‘何可废也?以羊易之。’”

  • 圣帝明王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本指上古道德智能卓越的君主。后泛称历代英明的帝王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:“汉兴,去圣帝明王遐远,仲尼之道又绝,法度无所因袭。”

  • 天无二日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日:太阳,比喻君王。天上没有两个太阳。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。比喻凡事应统于一,不能两大并存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礼记·曾子问》:“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家无二主,尊无二上。”

  • 天王老子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至尊至贵、最有权威的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柳青《创业史》第一部第15章:“天王老子也挡不住改霞到生宝的草棚屋做媳妇去!”

  • 王侯将相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、禄厚、权重、势大的贵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且壮士不死即已,死即举大名耳,王侯将相宁有种乎!”

  • 王孙公子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旧时贵族、官僚的子弟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,右摄丸,将加己乎十仞之上,以其类为招。”

  • 王贡弹冠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王:汉代王吉字子阳。贡:即贡禹。弹冠:拂去冠上的尘埃,喻将出来作官。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,取舍一致。也指一人得官,同类相庆。亦作“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取舍同也。 《汉书·王吉传》

  • 王后卢前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指诗文齐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旧唐书·文苑传上·杨炯》:“炯与王勃、卢照邻、骆宾王以文词齐名,海内称为王、杨、卢、骆,亦号为‘四杰’。烱闻之,谓人曰:‘吾愧在卢前,耻居王后。’当时议者,亦以为然。”

  • 王孙贵戚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泛指皇亲国戚。同“王公贵戚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群音类选·好事近·游春》:“觑雕鞍骏马,会王孙贵戚,谩把金尊倒,有时节沉醉花前,把金丸坠落飞鸟。”

  • 王祥卧冰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。比喻子女孝顺父母。

    成语出处:你孝顺似那王祥卧冰。★元·关汉卿《陈母教子》第三折

  • 王佐之才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佐:辅佐。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汉书·董仲舒传赞》:“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,虽伊、吕亡以回。”

  • 王公大人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国君重臣。后泛指高官贵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墨翟《墨子·尚贤上》:“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,皆欲国家之富,人民之众。”

  • 王公贵戚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泛指皇亲国戚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宣和画谱·李成》:“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,恳请者不绝于道,而成漫不省也。”

  • 曳裾王门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曳:拉;裾:衣服的大襟。比喻在权贵的门下做食客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·邹阳《上吴王书》:“饰固陋之心,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乎?”

  • 张王赵李  [ài cái rú mìng]

    成语解释:泛指一些人。也指寻常之辈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梁书·范缜传》: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,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。”